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1-05 16:11:53作者:来源: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1129日在枣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何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复杂多变、环境资源约束明显等严峻形势,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着力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预计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达260亿元,是2006年的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10亿元,是2006年的5倍;农业总产值可达100亿元,比2006年增长8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可达3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达10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1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10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360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可达7950元,均是2006年的2.2倍。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翻番的同时,发展质量也明显提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较大突破,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业腿短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三次产业之比由2006年的382141调整为244432。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特色化取得实效,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钢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农业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始终保持“全国粮食、果蔬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三农”工作位居全省四强。三是财税金融保障能力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以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和金盆担保公司为平台,大力发展经营性财政,为城市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加大,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各1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加快,一直保持“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荣誉。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发展后劲更加充足。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累计引进项目700多个,引进埠外资金300多亿元,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健康有序放活房地产市场,不断做大做强做实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2010年,我市在全国和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分别占第288位和第20位,与2006年相比分别前进了170位和12位,为“十二五”末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按照“中等城市、现代气息、田园风光”的发展定位,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覆盖率超过90%。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投入政府性资金近20亿元,先后实施了240多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修城市干道120公里,全面修复城区破损路面,不断消灭城区泥巴路;完成五大节点和40条干道绿化配套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开通12条公交线路,铺装管道天然气35公里;新建和改造了四星级酒店、汽车站、影剧院、科技馆、殡仪馆、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工业园区从零起步,初步形成了“五纵五横”的路网格局;大力开展沙河生态治理,新建日处理6万吨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收集系统,基本实现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城市一体化保洁机制不断深化,枣阳两夺湖北省城市建设“楚天杯”,建成“湖北省园林城市”。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了所有的村庄规划编制,村庄整治和“绿色家园”建设初见成效,吴店、兴隆小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鹿头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凸现亮点。五年对农业农村的各类投入达26亿元,完成了45座水库除险加固、四大灌区配套和一批泵站改造;实施土地整理和高产农田建设17.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5.6万亩;积极开展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批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积极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机构精简33%。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10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服务、电子政务、综合招投标、行政效能投诉“四个中心”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便民服务网络。完善了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办法,规范了农村公益性事业“以钱养事”服务机制,推进了土地二轮延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活力进一步增强;开展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核减了准公益性事业编制224名,促进了水利事业发展。实施了城管体制改革,科学设置了城管执法机构,理顺了城管体制,相对集中了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促进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了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决策机制和评审监管制度,千方百计破解建设用地、融资、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建立健全了大信访、大调解、大巡防机制,扎实推进了“实有房屋”、“实有人口”管理登记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加快。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五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地位;每年集中一定财力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实施各类教育建设工程349个,基本解决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新修通村公路2500多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60多处,48.6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投入3亿多元启动市一医院新建工程,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所,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80个,所有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初步实现了城镇社会保险、城乡医疗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农家书屋420个,完成城区电视信号数字化整体转换。圆满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法治枣阳、平安枣阳建设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清理信访积案,积极排解群众积怨,化解社会矛盾,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下降;妥善处置了一批突发事件,夯实了社会管理基础,促进了和谐枣阳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认真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接收安置工作。枣阳继续保持了“科普、教育、文化、质量、民政”等全国先进地位,并相继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法治建设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等荣誉称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加强与群团组织的联系,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扎实推进“软环境硬治理”和“治庸问责”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评科长、企业评机关”和“百名干部外派驻点招商、百名干部入企挂职服务”活动,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财经纪律,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建设人民信赖、拥护和满意的政府。

与此同时,物价、保密、机关事务、老龄、档案、地方志、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扶贫开发、驻外机构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枣阳建设。

回顾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和借鉴: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始终围绕跨越发展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埋头苦干打基础,务求实效管长远,推动县域经济爬坡过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招商引资不放松,为跨越发展提供基本支撑。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一切服务于招商引资,一切服从于招商引资,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集中力量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利民、安民、强民工程,最大限度地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四是坚持优化环境不手软,不断营造发展的比较优势。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要素的观点,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决定性资源来开发,初步形成了具有枣阳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投资“洼地效应”。

各位代表,五年来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四大家”领导班子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向始终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向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枣阳籍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需要进一步做大,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转型,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都将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以更加宽广的战略眼光、更加紧迫的历史使命感、更加热烈的发展激情,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一)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以跨越发展、冲刺全国百强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为落脚点,全面实施产业兴市、开放带动两大核心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三大历史性任务,在跨越发展中科学发展,在做大总量中提升质量,在做强新城中改造旧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改善民生,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枣阳,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力争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递增3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90亿元,年均递增37%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努力把枣阳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中国专用车新城和区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

——发展方式实现跨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让枣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人民生活实现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突破30000元和15000元。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得到基本、均衡的保障。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看得起病、上得好学、买得起房,生活便利,幸福感增强。

——城乡面貌实现跨越。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基本建成“现代气息、田园风光”的中等城市,努力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四城”创建目标。

——社会管理实现跨越。着眼建设全国同类城市投资环境最好的县(市),不断改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着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眼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创新社会管理,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枣阳建设。

(三)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1、全力培育支柱骨干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努力打造千亿级园区和一批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切实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是培育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6年,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医药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钢铁及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生物电子等新兴战略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二是引进、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到2016年,引进并培育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4家(立晋钢铁、福田汽车、倪氏玫瑰、动力电池),过50亿元的企业4家(雨润集团、金兰集团、三杰集团、万通公司),过10亿元的企业50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200家以上。力争有13家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成功上市。三是提升园区支撑平台。按照“工业新区、现代新城”的定位,优化园区规划、完善功能布局,逐步实行产业分区和选择性招商,实现工业园区整合发展,彰显规模效应,全力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大、产业关联紧、辐射带动强、全省一流的工业园区,进一步促进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产业集群化。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作为支柱产业贷款贴息,与县域经济调度资金等进行整合,向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倾斜。

2、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细做深现代农业。一是推进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林果增效工程、玫瑰产业培植工程、菜篮子工程和畜禽增量工程,五年内粮食产量达到35亿斤,水果面积达到30万亩,玫瑰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畜禽产量达到25万吨。围绕全省“四个一批”工程,发挥我市传统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农业全产业链条上做文章,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围绕桃产业、玫瑰产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壮大,力争引进1-2家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加工的领军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力争到2016年全市培育襄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二是强化基础提升农业。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所有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完成大岗坡、石台寺大型灌区配套建设,沙河、滚河等重点河流得到综合治理,积极新建和改造农村堰塘,基本解决农业水利死角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三是创新机制提升农业。引导社会各界围绕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建立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组织方式、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推行各生产环节分工合作的农业生产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抓好农村“三资”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债务化解等工作。

3、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做活做优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刘秀故里、人文枣阳”旅游品牌,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大白水寺、熊河、白竹园寺、唐梓山、雕龙碑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并和观赏性农业相互补充,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网络。以“中国(枣阳)汉城”建设和30集电视连续剧《光武大帝》拍摄为切入点,努力把我市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二是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构建立足本地、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扶持发展商务服务、商品市场服务、信息服务,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完善农村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百盟物流产业园建设为龙头,壮大物流产业群。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培育信用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争取2-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枣阳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三是规范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普通商品住房及保障性住房,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逐步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做精做美全域枣阳。围绕“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定位,构建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小集镇、农村新型社区“五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形成“一主(中心城区)、两翼(吴店、兴隆)、多极(建制镇、中心集镇)”齐头并进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谋定城市发展格局。强化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以高起点规划指导城市未来发展。聘请国内顶级规划设计机构和人员,立足枣阳全域,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系统谋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城市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有序推进各类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要加大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主动接受群众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已批准的城市规划,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是坚持高质量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功能。规划建设北环线,推进新城区路网建设和旧城区路网改造升级,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造火车站广场,积极为公铁联运创造条件。围绕“拉开骨架、发展新城、改造旧城、传承城市记忆”的思路,坚持“先主干道、后次干道”和“先急后缓”的原则,按照“一街一景一文化”的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旧城改造项目,由政府统一规划,对外招标,对旧城进行有计划地改造,逐步还绿、还水、还公共活动场所于市民。尤其要研究实施东郊水库、沙河、护城河连通工程,改造沙河、护城河、冷水沟,塑造近河亲水的城市空间形象,增加城市灵性。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枣阳建成有内涵、有品位、有追求的城市,建成枣阳人民既能享受到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又能享受到田园风光的中等城市,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三是推进“城管革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按照“统一管理、综合协调、重心下移”的原则,坚持以社区为单元,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和门前“三包”,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城市违法建设的监管和拆除力度,实现违法建设零发生。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垃圾裸露、渣土污染、占道经营、违法建设、无序广告”等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使市容市貌有明显变化。组织开展城市管理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合力,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城市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四是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分类分层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用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好吴店、兴隆两个试点小城市,加快推进中心集镇和小集镇建设,努力把吴店建成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强镇和小城市建设示范镇,把兴隆建成全国知名的汽车运输大镇和小城市建设示范镇,把太平建成享誉鄂豫两省的边贸口子镇,把熊集建成全省的生态旅游名镇。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同时以“村改居”和“迁村腾地”为突破口,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建房“沿路跑”问题,使城镇化和农村新型社区齐头并进,良性互动。五是城乡融合,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公路“四网”:即以城区为中心、连接两条高速(汉十、麻竹)公路、四条国省道干线的高等级公路网;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周边县市的骨架公路网;以城区为中心、通镇通村的辐射公路网;以城区通往乡镇公路为骨架、四通八达的循环公路网。力争完成高速公路王城、琚湾连接线改造,以及国省道230公里、县乡二级路1000公里、通乡断头路1850公里和硬化村道3100公里的建设目标,境内国省道全部达到一级公路通行标准,县道达到二级公路通行标准。

5、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实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打造一流的教育品牌。在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的同时,力争5年内,每个镇(办、区)至少建1所示范性公办中心幼儿园,市里建成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2016年,全市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力争参保率达到90%。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社会化养老工作,切实做到老有所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努力实现文化“育民、惠民、富民”的目标。二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切实搞好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使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坚持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全民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三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社区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平台,积极争取全省社区建设试点,鼓励社会服务组织、群众互助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发挥社区职能,切实做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形成社会管理合力。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村务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法治枣阳建设,启动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强平安枣阳建设,强化群防群治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坚决杜绝重大环保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增长2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增长20%;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00元,增长15%,农民人平纯收入达9000元,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目标范围之内。全年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扩张经济总量。

一是完善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鼓励全员招商的同时,深化驻点招商,完善产业招商,大力推进专业招商。七大产业发展工作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把工作重点集中到优势产业配套、特色资源开发、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现有企业提档升级、中央企业产业扩张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上。2012年每个产业发展工作组至少引进一个单体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力争全市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0个以上,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以上。

二是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引大引强。敢于突破一些制度性规定,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紧盯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集中有限的土地、环境、资金等资源,全力招大选优引强。力争2012年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专用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三个领域再引进一批大项目。同时,进一步提高招商项目合同的规范性,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设容积率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加大招商项目合同兑现和考核力度,确保有限的招商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突破瓶颈制约,加快项目落地进度。重点加快工业园区拆迁,基本完成工业园区骨架路网建设,搞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扎实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千方百计破解项目用地、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确保签约项目的开工率达到90%以上。重点抓好福田公司高压泵车、立晋公司扩能、润阳公司扩能、玫瑰产业综合开发、万通公司扩能、长广新能源、金兰公司汽车前轴、冠鑫提花织布、枣化公司搬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的开工率要达到100%。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秘书制,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在第一时间研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2012年全市规模企业达到300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0家,过10亿元的10家,过50亿元的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一是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13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6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优质桃板块基地、2.5万亩玫瑰种植基地、2万亩基本烟田、1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新市、鹿头、刘升、吴店、平林、七方、熊集、琚湾等畜牧大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并紧紧围绕全省“四个一批”工程,以建设百亿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着力点,紧盯麦面精深加工、玫瑰深加工、肉类深加工、棉花深加工和水果加工,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雨润集团、蓝贝集团、万通公司、三杰公司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力争2012年全市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进一步巩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和“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地位。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滚河治理工程及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3座中型水库、6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3处,堰塘清淤整治1054口,末级渠系清淤500公里,新增蓄提水能力1500万方,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完成鹿头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启动吴店4万亩高产农田示范工程。

三是加大农村政策落实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各项补贴资金,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严格执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稳定农民的生产及收入预期。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有序就业、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三)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一是建好新园区。按照“把新园区建成新城区”的要求,集中力量推进“一区两园”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尤其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16国道绕城改造、和谐路东延工程和人民路、西三环、西二环路南延工程,以及车站路配套、西三环大桥新建工程,实现工业园区与火车站、兴隆回归创业园、北城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直接贯通,形成大园区格局。

二是拓展新城区。加快以“汉城”为核心的新区建设,完成建设路、襄阳路东段工程,启动东二环路建设,逐步搭建新城交通网络体系,真正把新城打造成展示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窗口。

三是改造老城区。实施北关口至袁庄收费站和中兴大桥至袁庄收费站配套工程,进一步打通城区部分断头路。实施“一河两岸”配套和护城河、冷水沟改造工程,实现城区沙河与护城河贯通。加大绿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所有新建、改造道路绿化配套,启动人民公园、西城公园、森林公园、西三环桥两侧街心公园以及湿地公园建设。把尽水公园建成开放式公园,对市民24小时免费开放。加快老城区功能完善步伐,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四是从严抓城管。以实现“畅通、干净、美观”为目标,以落实“门前三包”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建立健全“市、城区办事处、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重拳整治交通拥堵、乱扔垃圾、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穿马路等突出问题。加大违法建设的拆除力度,坚决控制新的违法建设发生,努力把城市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建设一批中心城镇。坚持用城市化理念推进吴店、兴隆小城市试点建设,为城镇建设树立“样板”。每个中心城镇都要积极开辟新区,今年至少修建或改造一条街道。加快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文化名镇,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

二是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善推广兴隆镇小城市建设和鹿头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每个镇都要各选择一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市里选择七方镇七方村、吴店镇二郎村、兴隆镇优良村、琚湾镇闫家岗村、太平镇胡庄村、熊集镇熊河村、鹿头镇丁庄村、新市镇钱岗一村、王城镇王城村、南城办事处舒庙村作为“宜居村庄”建设试点,积极引导农民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探索农村治理新模式,展示农村新面貌。

三是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成枣蔡路12公里和太王路13公里二级标准升级改造,完成草双线6公里、枣桐路11公里和枣耿路10公里大修工程;完成琚湾南桥、环城方湾两座渡改桥建设。积极争取随刘战备公路和榆韩路、双祁路、罗徐路、李古路、清平路、清资路、钱岗至界碑口、熊吴路等866公里农村公路,以及2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形成农村循环路网。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积极争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增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2万人次。稳步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将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农村散养孤儿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按照国家三级救助中心的标准,启动建设社会救助站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加强市社会福利院建设,新增床位600张。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科技进步步伐,着力创建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争取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扶持项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对部分学校周边的卫生环境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集中装备,确保通过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验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一批基层文体设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七方镇中心卫生院、鹿头镇卫生院病房楼建设和门诊楼改造,完成兴隆镇中心卫生院、吉河卫生院、徐寨卫生院、姚岗卫生院门诊楼改造以及刘升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楼建设。加强城乡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土地保护、管理和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稳步提升全市的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完善“三级维稳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市级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调处中心和维稳联动中心建设,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推进法治枣阳、平安枣阳建设,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实行全天侯巡逻制度,提高街面和农村见警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市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都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件件有办复、事事有着落。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始终把提高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把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市人大的各项决议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所有政府公职人员都要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履行好各自的职能。要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政府工作绩效管理,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质量,以务实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让群众在实说实干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让枣阳在实说实干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三是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土地和国有资产的出让管理。加强政府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教育,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依法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是实施治庸问责。大力整治政府工作人员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等突出问题,以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招商引资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个方面为重点,坚持明察暗访,绩效跟踪,开门治庸,大胆问责,使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思想大解放、素质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在全市形成工作上层次、形象上档次、发展上水平的崭新局面,为枣阳跨越发展创造公众信任、人民满意的环境。

各位代表,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办实事是我市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2012年,市政府将继续按照突出重点、惠及多数的原则,紧紧依托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扎扎实实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

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成3万平方米、600套公租房建设;增加700户低收入家庭享受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使受惠家庭达到3000户;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500户,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

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3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

3、投入2000万元,改造一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投入1000万元,完成职教中心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4、加快市一医院建设步伐,一期工程外科大楼全面竣工,二期工程内科大楼和门诊医技楼完成主体建设。

5、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全市485个村级卫生室和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达标,并落实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

6、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兴建饮水安全工程5处,再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当家堰”建设工程,确保村村有一口“当家堰”。

7、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增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

8、完成城区通往所有建制镇公路的维修改造工程,提高市通镇的道路通达能力和通畅水平。

9、深入推进平安枣阳建设,投入1300万元,在城区新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575个和30个市政消防栓。

10、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完成15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枣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百万枣阳人民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实现枣阳跨越发展、冲刺全国百强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术语:

一区两园指市经济开发区、北城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兴隆回归创业园。

“四个一批”工程指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即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

七大产业发展工作组指市委、市政府为做大做强全市重点产业,成立全市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食品加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钢铁及新材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等七个产业发展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分别由市级领导牵头,由相关市直部门、镇(办区)和骨干企业为成员单位,下设产业发展办公室,从成员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中国(枣阳)汉城”由武汉天行健集团投资兴建,占地1800亩。建设内容包括汉宫、汉街、汉皇家寺庙、大型市民休闲广场、汉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市民游园、汉代官驿等建筑,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兼具商业、居住、影视、公共文化于一体的“中国汉文化核心地标、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玫瑰产业综合开发由河北蓝贝集团投资,建成10万亩玫瑰种植园、560亩玫瑰产业园和1500亩玫瑰文化园,年产100万吨的玫瑰饮料、20万吨的玫瑰活性因子矿泉水、7.5吨的玫瑰精油、1万吨的口服液,形成集研发、种植、生产、展销、餐饮、文化为一体的全景式循环产业链条。

土地增减挂钩全称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治庸问责围绕“强化履责、优化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庸下能上”的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旨在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投资环境的活动。重点治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现象,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实现“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

十个全覆盖指全省实施的一项反腐倡廉系统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实现“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腐败风险排查预警化解、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省市县三级国库集中收付、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服务网络、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省市县三级“五统一”招标投标综合监管、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廉洁教育的“六进”和县乡村纪检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业务建设等十个全覆盖。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